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常见中药功效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常见中药功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书能查到各种草药的功效?
如果真学习,我国有一部新编本草纲目,其内容丰富,并含有对中草药的化学测验说明及配方主治等,共计四部,对初学中医或爱好者不太适应,必须从简单的学起逐步深入,还有一个小本即《中药四百味白话解》对初学或爱好者都有帮助。
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我国又是中草药的发源地,大约有一万多种药用植物,描写药用植物的书籍也是代代相传。
现今,被公认、而且方便阅读和查阅的草药的典籍,当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一部)。药典发展历史源远流长,从1963年版、1977年版、1985年版、1990年版、1995年版、2000年版、2005年版、2010年版、2015年版,迄今为止已经颁布了10版,现行版本为2015年版。历版《中国药典》均经过国内医药界的院士、权威专家共同编撰和修订,所入选的药材不仅包含了药材的来源、性状、以及各项检测标准,而且详细描述药材的呃性味归经,功能主治,禁忌以及日推荐剂量。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(一部)共收载中药材和饮片品种618种,基本满足人们日常就医使用。
其次,比较常用的还有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共收中草药2000多种,包含了好多药典都没有收载的品种,各药均有名称、来源、形态、生境、栽培、采制、化学、药理、性味功能、主治用法、附方制剂等内容,可以参考借鉴,但药典收载的品种还是以药典为准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也是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套重要工具书,全书收载药物6000多味,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、基原、原植(动、矿)物、栽培(饲养)、采收加工(或制法)、药材、成分、药理、炮制、药性、功用主治、用法用量、选方、临床报道、各家论述等内容。
《中华本草》是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,全书30卷,另 立民族药4卷。共计载药8千余味,内容涉及中药品种、 栽培、药材、化学、药理、 炮制、制剂、药性理论、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。
其实,这方面的书籍还有很多,但我认为以上这些是比较有权威性的,都是近代的专家学者,在古代医书典籍的基础上钻研、修整、编撰而来,去粗取精,并融入了现代医学剂实践,相比古代的一些书籍更便于现代人查阅。
哪本中药书药性介绍最全?
刚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,都认为要学本草纲目,很可悲!
中药离开中医只是一堆枯枝乱草,学习中医,方向比方法重要!
在废医存药的大环境下,中医被越来越边缘化。现在的肺炎,出一个中药方,要很久才能出来,听说是砖家们在中药当中,选出适合治疗肺炎的中药。砖家们怎么会临时抱佛脚?说明他们丢掉了中医的根本,已经不会辩证施药了!
中医和中药是阳和阴的关系!相互促进,又相互制约,谁也离不开谁。
如果你想学中医,而不学习经络,不学习黄帝内经,你如何了解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?十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。十二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。太阳,阳明,少阳,太阴,少阴,厥阴是代表什么?人体的气血是什么?是怎样产生,又是怎样运行的?阴阳,表里,虚实,寒热,五行生克理论,是怎样制衡人体气血运行?木火土金水,是对应哪几个内脏?中药有五味,酸苦甘辛咸,对应五行是怎样的?药有五色,青赤黄白黑,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这样来表达?中药的性味有:辛甘发散,酸苦湧泻,升降沉浮。这些中药的性味对身体有什么作用?
中医大家们组方所依据的中药,多出自神农本草经,有谁是依照本草纲目所记药性组方的?
有了以上中医基础,你才能看懂伤寒论,金匮,千金方,证治准绳,温病条辩……不然你面对病人,不会辩症,你怎么用药组方治病?
有个《药性歌括四佰位白话解》比较全。过去一般学中医者最初背诵的两本书还有一个巜汤头歌诀白话解》。至于最全的药学书那就是巜本草纲目》了,不过一般人记不住,没有药性歌好记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常见中药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常见中药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