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柴胡药名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柴胡药名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虎杖有什么药效?
生活道公益健康认为,虎杖是一味中药饮片,主要是属于利水渗湿药中,利湿退黄饮片范畴。
利湿退黄中药范围,当然就是具有湿热引起的黄疸,如有的身黄、目黄、小便黄,都会有作用的,但是真到了这个程度应该早就在医院治疗了。
虎杖还有清热解毒作用,有的皮肤长了臃肿疮疡,水火烫伤,毒蛇咬伤等,用虎杖都有些效果的;
还有一定的散瘀止痛作用,就说有点血瘀的患者,别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血瘀,血瘀引起的疼痛等,用了虎杖有些好处的;
因为虎杖和大黄一样,都是蓼科植物,所以虎杖也像大黄一样,具有泻热通便作用的。和大黄不同的是,虎杖还有化痰止咳作用的。
这个目前还不是药食同源的,因为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名单里没有虎杖的,使用时候最好是辩证使用,咨询下中医师辩证使用效果更好的。
用量上一般是9到15克每天量,外用适量就可以的,因为有时候臃肿疮毒时候外用适量就行的。
虎杖其实就是我们农村常见的“酸汤杆”。它应该是很多人儿时的一种记忆,八九十年代的条件没那么好,不像现在的小孩子有数不尽的零食。我们那个时候的零食,无非是田野山间的花草野果,就像白茅根的根部和他鲜嫩的花芽,还有八月瓜、野草莓等等,其中包含了酸汤杆,我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吃过。
酸汤杆,有些地方又称为“酸筒杆”和“酸托”、“酸杆子”等等,因地方差异叫的名字也不同,我想跟酸脱不了关系,因为它吃起来特别酸。酸酸涩涩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,以前常在农村的路边还有山坡上看见它的影子,随着时代的进步也不多见了,但是就在前几天在超市我路上看见了酸杆子售卖,三四块钱一把,想想以前在农村泛滥都没有人要,现在居然走向市场了,或许是大部分人儿时的回忆,看见了都想买点尝尝那股酸溜溜的味道。
酸汤杆可以生吃,吃起来比较脆,酸味比较重,还可以洗净后炒着吃,是我们农村一道独特的美食。不仅如此,还可以入药。
虎杖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。酸汤杆外形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花纹,像极了老虎身上的花纹,可能是因为这样在中药上的正名叫虎杖。有些地方也称虎杖为花斑竹,可能是因为一节节的有点像竹子,也有人叫酸汤梗、斑杖根等等,与它的外形和味道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虎杖是属于廖科植物,廖科植物常用入药的还有大黄、何首乌等等,都是以根部入药。但是他们的外形都不比虎杖容易区分,也不如虎杖常见。
虎杖归肝胆经,具有利湿退黄的功效。虎杖性寒,可用于“热证”,例如湿热引起的黄疸,在《四川中药志》中也记载了治疗黄疸的应用,可配伍我们常见的茵陈使用。对于由湿热引起的白带日常,可用虎杖煮水外洗,或者配伍薏苡仁使用。
这种植物有个霸气的名字叫做虎杖,具有利湿退黄,清热解毒,对于湿热黄疸,水火烫伤等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。
虎杖这个药材的名字一听误以为是与老虎有关,其实它是一种植物。它是来源于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根茎和根。
在《南京民间草药》又把它叫做紫金龙,虽然它的名字听起来高大威武,但是也有比较接地气的叫法,比如说酸汤秆、黄地榆、号筒草等等。
虎杖喜欢生长在湿润潮湿的地方,一般多见于山谷,小溪边。它是属于灌木植物,长得不是很高大,一般高达一米以上。虎杖茎的表皮富有特色,在虎杖的枝茎上分布有密密麻麻的红色小点,像似虎杖的披着老虎斑纹一样。这可能是人们把它取名为虎杖的原因吧。
虎杖属于利湿退黄的药。那它究竟具体有什么样的药用价值呢?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利湿药分为利湿消肿药和利湿退黄药,利尿通淋。
利水消肿药大多会有甘淡性,主要是以利湿消肿为主要功效。常用于治疗水湿内停所造成的水肿,小便不利。比如常见的皮肤的浮肿,胸肋胀满等。
利湿退黄药,主要治疗湿热黄疸淋带下等症状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柴胡药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柴胡药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