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常见药材名称及作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常见药材名称及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药的意义?
这个问题问的很好,如今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想法,生病了就去吃药和打针,当然,如今的中药,很多被开发出来做成中成药,多数是复合制剂,包括丸剂,比如冠心丹参滴丸;胶囊剂,比如平眩胶囊;片剂,比如盘龙七片等等,还有中药注射剂,比如血栓通注射剂,就是三七总苷,是从三七里边提取出来的;中药制作的膏药和擦剂。
中药存在为中成药铺了一条路,没有中药哪里来的中成药。很多医院输液,都有中成药注射剂的影子,比如治疗心绞痛的丹参多酚酸盐,就是丹参的提纯制作的。
中药如今已经不再局限于那种传统熬汤药的方式了,如今的中药熬膏,调理身体;如今的中药做的三九穴位贴和三伏贴等;如今的中药做的外敷的活血化瘀止痛药等等。
不能一想到中药,就想到拿中药熬着喝的那种,这是很传统的想法,如今的中药,可以做丸剂,胶囊剂,片剂,针剂,膏剂,三伏贴等等(上述已经列举)。这都是中药存在的意义呀!你说是不是,只不过它变了一种方式而已,采用现代工艺制作而成的嘛。
某些中药,即使有上千年的临床经验确实对某些疾病有效,那也不可以随便吃!因为未经毒理,代谢,双盲实验等科学的三期临床验证。很多的不明副作用是可能有致命的急性的或慢性积累的风险!因此,在未做3期或4期临床实验的前提下。贸然的吃中药,等同于,做了小白鼠。而且是没有记录的小白鼠。
中药是药食同源的,这和中医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。中药可以从食物、调料、药物,到毒性比较大的药物,这是一个缓慢过度的关系。中药的度量是“偏性”,类似于药物的作用强度这样的概念。而中医通过中药“纠偏”,来治疗疾病。理解起来,类似于酸碱中和吧,为了达到正常的中性,酸的程度多了一点,加点碱;酸的程度再大,碱的量也要增加;反过来也一样,碱多了要加酸。当然中医更复杂,求的是五行的平衡。
食物入药,是中医最有特色的方式,称为食疗。食物,即各种五谷杂粮,蔬菜,水果,肉蛋奶等等,我们每一天在餐桌上可以吃到的东西。食物偏性最小,所以可以长期食用,而对身体有微调作用。
调料入药,如葱姜蒜,各种香辛调料,辣椒胡椒八角花椒桂皮丁香茴香孜然等等,都可以入药。调料的偏性比食物大,因此吃的量远小于正常的食物,吃多了可能损害健康。
药店里卖的大部分药,属于偏性比调料更大的药。解决的方法还是纠偏,当然,需要用汤药纠偏,说明身体问题比较大一些了。
中药还有一些“毒药”,大偏的药,当然是用来对治身体出现大偏的情况。如中医用砒霜入药治疗白血病,中医把这种治疗方式称为“以毒攻毒”,起沉疴用猛药。这些药也被中医称为“虎狼之药”。
中医认为,是药三分毒,因此,中华民族一直提倡“养生”之道,就是尽可能不要使用偏性大的药,以免伤害身体。就算是吃药,历史上的观念,也是病治九分好就停药,最后用食疗加以弥补。
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,也是保障百姓健康的良法。中国人懂一点中医,懂一点养生之道,至少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,让自己和家人有健康的身体,很大程度免去疾病带给自己和家庭的多方面的困扰甚至痛苦。
这几年许多青年人猝死的报道,让人心痛。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不知道中医可以为我们保驾护航,很多人不知道身体不适而西医查不出问题时,中医实际上已经认为是疾病了,完全可以早期治疗的,避免更大的悲剧。
何为中药?从广义上说,中药包括植物类,动物类,矿物质类,也就是说凡是能射入到人体的东西都是中药范畴,因为只要含有人体生命的五大要素,即脂肪,蛋白质,碳水化合物,矿物质,维生素的物质均应为中药,人体在这些物质的平衡下生存并延续生命。但从狭隘的理解,中药是用来治疗某种疾病的,当人体受到风,寒、湿、热、瘀、阻、毒的侵蚀后,人自然会生病,这时就需要中医用中药给予治疗,而中药的组合是以病因病基为切入点,中医在上述中药中象橱师一样把各种食菜重新拼盘,这就叫组方,方药突破了人们平时所膳入的物质,针对不同的病情,象癌症患者,有可能使用斑蝥等剧毒药物,用来以毒攻毒,今天许多人对广义的中药不理解,常以狭隘的思维来攻击中医中药,黑中医,其实每个人每天吃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等物质都与中药有关,如果充分认识了广义中药与狭隘中药的关系,自然就会理解中药的含义,这就是中药的意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常见药材名称及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常见药材名称及作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