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带白的中药名字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带白的中药名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以白字作为开头的中草药名称有那些?
1、白附子;中药名。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。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外皮,晒干。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都有野生。东北各省、山东、江苏、河南、湖北有栽培。;
2、白茯苓;中药名。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,通常为中药饮片。茯苓味甘、淡、性平,入药具有利水渗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之功用。;
3、白术;白术是一种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药材,性味苦温辛烈,具补脾健胃、燥湿利水、止汗安胎等功能。分布中国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、四川、湖北及湖南等地,该种有栽培。;
4、白芍;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;多年生草质藤本;根圆柱状,灰黑色。药用根,味辛、苦,性温;有小毒;具温阳祛湿、补体虚、健脾胃等功效。;
5、白芥子;十字花科,呈球形,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,种皮薄而脆,有油性。无臭,味辛辣。可入药。主要产自安徽、河南、四川、山东等地。全国各地多有栽培。;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白芥子;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白芍;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白术;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白茯苓;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白附子
白薇是怎么样的草药呢?
白薇是分布在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华南部分省区的一个多年生草本,常生长在荒草地、林下和河沟旁,别名有知微老、老君须等,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。
一,白薇的外形特征
1,生性:茎干直立,高五十公分左右;根胡须状,有香味。
2,叶子:单叶对生,叶片卵状,长六公分左右,两面有白色绒毛,叶边全缘。
3,伞状花序有花八到十朵,没有总花柄,生长在茎干周围;花朵深紫色,直径约一公分,花萼外面有绒毛,里面有五个小腺体(圆疙瘩),花冠辐射状,有裂片五个。
六月前后开花。
4,果实:果实单生,基部秃,中间膨大,长约八公分;种子扁平,顶端的毛白色,长约三公分。八月份果实成熟。
二,白薇的药用价值
白薇的根和部分根茎在中药上可以入药,药用时请遵医嘱。
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。
白薇为萝藦料多年生草本植物,以白微或蔓生白薇的根部入药。以根粗长、色棕黄者为佳。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。春秋采挖,晒干。用时泡软,切段备用。
白薇味苦、咸,性寒。归肝、胃经。有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,解毒疗疮的功效。白薇清热既能清实热,又能退虚热,常用于热邪入营血的高热烦渴等病证。可与生地、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。也可用于阴虚发热的病人,可与生地、知母,青蒿等配伍,可清虚热,退骨蒸。还可用于产后血虚发热,常与人参、当归等同用,可益气养血,滋阴清热,如中药汤剂的白薇汤。还可用于小便不利的灼热、涩痛、血尿的热淋、血淋等病证。与蒲公英、地丁草、银花清热解毒药配伍可治疗疮痈肿毒、咽喉肿痛以及毒蛇咬伤。咽喉肿痛宜内服,疮痈肿毒,毒蛇咬伤内服、外敷均可。
首先谢谢邀请。
先真面回答您问题,白薇是中医在临床中常用的清虚热药,主要用于凉血分中的实热与虚热。对于淋证和疮痈肿毒同样适用。但是对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来说其实意义并不是特别大。那今天借着这位网友的提问,我就想大家介绍一下白薇的功效及用量用法。
白薇苦、咸、寒,归胃、肝经。其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,利尿通淋,解毒疗疮。在临床中的主要应用为:
用于泻热入营,阴虚发热,产后虚热。本品苦寒,善入血分,有清热凉血,益阴除热之功。即能清湿热,又能退虚热。用于治疗温邪入营,高热烦渴,神昏舌绛,常与生地黄、玄参等同用;用于治疗余邪未尽、阴虚发热,骨蒸潮热,常与生地、知母、青蒿等同用;治疗产后血虚发热,夜热早凉,低热不退及昏厥等症,可与当归、人参、甘草同用,如白薇汤,共收养血益阴、清热除蒸之效。
用于热淋血淋。本品清热凉血,又能利尿通淋,故可治疗膀胱湿热、血淋涩痛等症,常与木通、滑石及石韦等同用。
用于血热毒盛的疮痈肿毒,咽喉肿痛,及毒蛇咬伤等症。内服外敷均可,也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。
此外,本品还可以清泻肺热与透热外出,可治疗肺热咳嗽,及阴虚外感,发热咽干、口渴心烦等症。
最后为大家介绍介绍的是用量用法。煎服,3-12克。脾胃虚寒、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。
爱中医,爱本草。大家在中药养生方面有什么想要了解的,可以关注我,并向我提问,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带白的中药名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带白的中药名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